遂昌茶灯舞是集民间灯彩、歌舞、戏曲于一体的表演艺术。始于明代,发展于清代,兴于民国,传承至今。每逢乡村元宵节及民间重大喜庆活动,必有“茶灯舞”参列,以增添气氛,活跃场面。
茶灯舞的产生与茶事相关。遂昌产茶历史悠久,早在北宋崇宁元年(1102)遂昌茶场就是朝廷钦定的全国四十个茶事场之一。茶区茶事尤盛,每当产茶季节,在产茶山地有成群的采茶女,一边采茶,一边唱歌,共同唱出了表示情爱、真美的采茶歌。有的互相对唱,表示心情,有的以歌叙事,倾吐衷肠,一时茶山采茶歌声缭绕,生活气息浓厚。明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(1593~1598)伟大的戏曲学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,其间亲身经历了遂昌的茶事,写下了“长桥夜月歌携酒,僻坞春风唱采茶”的诗句。后在茶歌的基础上以茶为题材的舞蹈应运而生,亦歌亦舞,诙谐风趣。至清代中叶,遂昌茶灯舞受地方戏曲的影响,茶灯艺人汲取了戏曲的精华,在歌舞中插入小戏,茶灯舞遂衍变成为融灯彩、歌舞、小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,故遂昌的“茶灯舞”又称“茶灯戏”。
茶灯舞唱的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小调,舞蹈动作也与茶叶生产的劳作姿势相联系,内容以茶农劳动、生活的居多,如“采茶”、“盘茶”,舞姿优美。小戏表演形式质朴,语言通俗,情趣盎然,乡土气息、生活气息浓郁,演舞时热闹非凡,深受群众欢迎。一般约定俗成在元宵节过村串户,为茶区群众恭贺新禧。民间重大节庆活动时,则将茶灯舞搬上舞台表演,增加活动气氛。茶灯舞已成为茶区群众传播“茶文化”的一种文艺娱乐形式。
茶灯舞表演形式有一定的“型制”,分乐队和表演两部分。乐队5~10人,主要乐器有唢呐、先锋、吉子、锣鼓、笛、板胡、京胡等;表演14人,即茶公、茶婆各1人,茶女8人,牌灯、蜈蚣旗各2人。茶公,头戴小帽,上着蓝色短衫,腰系围裙,下穿红长裤,左手持折扇,右手拿小铜锣;茶婆,头扎粉红头巾,上着粉红短衫,腰系黑色绣花裙,下穿粉红长裤,左手时而持圆扇,时而执小花鼓,右手拿小鼓捶敲打花鼓;茶童,头扎花巾,上穿各色花布衫,腰系花裙飘带,手擎花篮(花灯)。表演分灯舞和小戏。灯舞由茶童表演走灯阵,并在每剧小戏间穿插过场。“采茶”分“大采茶”和“小采茶”,有“引子”和“采茶、贩茶、盘茶、谢茶”4个歌舞段组成。小戏的剧目有《补缸》、《卖花线》、《送姐姐》等十多种。道具有蜈蚣旗、茶篮、圆扇、折扇、小花鼓、小铜锣、茶篓。
遂昌茶灯舞的表演艺术、艺术形式、人物造型都有自己的风格,且茶文化底蕴深厚,但一直为民间自娱自乐,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。1983年全国开展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纂工作,遂昌县文化馆在普查时发现茶灯舞的工尺谱和手抄本,后在高坪乡湖连村恢复了茶灯舞队。2005年10月,高坪乡茶灯队参加遂昌县民间文大集演出,其地方色彩浓郁、清丽婉转的茶歌,优美的舞蹈,诙谐风趣的小戏和别具一格的灯彩工艺,受到观众高度赞誉。2006年9月,县文化馆茶灯队和高坪乡茶灯队分别参加了“中国·遂昌汤显祖文化暨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”开幕式和民间艺踩街,得到了与会专家、学者的好评。2007年4月,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至今,遂昌茶灯舞活跃在遂昌及遂昌北部地区,成为民间文艺活动的一支中坚力量,频频在重大节庆活动中表演亮相。茶灯舞的老艺人在政府的支持下,加大力度做好原始资料的整理和抢救工作,加大力度培养新人,以期使具有遂昌乡土韵味的遂昌茶灯艺术得到传承和光大。
文章来源:遂昌县档案馆乔野